镇魂 这也是让我很触动的一个故事。 我想我可以理解为什么,这么多原著读者会让这部戏这么炽热地发光 一万年前那个稚嫩的黑袍使真的,就要让我流下眼泪 在不同的作品里,就要跟着它的语境,从它的角度去了解 这是一个,单纯的,英雄主义的故事吧。 就纯粹地进入到他们那个比较简单的世界里,去看他们为自己理想的和平而努力 就会感受到那份感动。 镇魂里的世界,就像是另一个星球,没有地球那么复杂。 它们分为了地星与海星,一万年前达成的和平,在一万年后慢慢瓦解, 而这一万年,那个黑袍使就这样一直过了过来 所以他变得深沉、安静、淡然 但他一直都没有变 好感动,哈哈。所以这个角色,才会让这么多人为之触动啊。
Posts
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, 2021
- Get link
- X
- Other Apps
:) 又是一篇南周惊艳到我的文章,并且,在漫长的阅读中,也延伸了很多思考, 我觉得它们很珍贵,必须要记录下来。 很早就知道三毛流浪记之外那个经典的“三毛”,但直到上了大学以后, 大概是上网课的第一个学期吧,就是,没有纸质书,依赖电子书、微信阅读、iPad的那段日子, 大概是那个时候开始看三毛的书。 妈妈以前就告诉过我,不要看三毛的书,因为当年的她是如此的热烈,最后竟然以自杀了结了生命, 让许多读者难以释怀。 我一直自认清醒,妈妈的这段话我没有忽视,但也没有当成警告, 反倒是更加激起了我想要去了解这一位传奇的女子的心。 一开始读便无法自拔。尤其她成长阶段中的心路历程都让人感到,很心疼。 我突然觉得,作为一个在她的时代已经过去、已经知道她的命运以后才开始进入她的文字的人, 是幸运的,也能够更加清醒。 我知道她的生命会嘎然而止,所以我不会成为被她的文字鼓舞、充满生活的勇气与热情以后被她的死讯击垮的读者。 并且,她在《雨季不再来》的前言便写道,这是她人生阶段中比较苦涩的文字。 她会越发耀眼,在往后的日子活得恣意,所以对那个时代跟着她的文字长大的读者来说,最初那个苦涩、煎熬的三毛是过去 式,跟着她的文字会迎向越来越明亮的世界。 而于我,已经知道她的命运的人而言,后知后觉地说,她最终的命运并非无迹可寻的。 《雨季不再来》里的三毛,其实就是她生命的伏笔。 一个人,曾经的心路历程是那么的,煎熬得旁人从文字的叙述中都会感到撕心裂肺, 无论往后的日子多么美满,那依然是无法弥补的,天性的缺陷。 文章中提到, “我对她说,一定要降温、冷却,不要再继续演讲了。否则会像美国歌手列侬一样, 被爱死了他 的观众杀死。” 列侬,也是一个,不知何时就如常识一般刻在记忆里但并不了解的标记。 于是我带着些许不安,在搜索引擎上打出了他的名字。 第二个链接便是维基百科的词条,“约翰·列侬之死”。 于是我第一次了解了这个许多人心中经典的存在。 至少在先锋书店,他绝对是被敬仰的人物。 而后,缓缓地看下来,我感到沉重、想要落泪。不知道为什么。 嗯,一腔的情绪都得以抒发出来了,好欣慰。 杀死三毛 | 封面人物 | 南方周末
- Get link
- X
- Other Apps
今天读了好几篇采访,像是终于摸透了,心不再空了,可也没有然后了。 这样一个独立的灵魂,即使身处浮躁的圈子,依然能够让观者为之一振:原来这个身份与这个圈子并不全然是挂钩对等的。 我终于第一次如此客观而清醒的审视这份职业。它原来可以是纯粹的。 脑子与灵魂醍醐灌顶的一天。 可是回到现实真有点辛苦哈哈 也蛮怕自己 会顺势利用汉语得以毫无规律地拼凑的特点 也逐渐变成一个思路凌乱语言支离破碎的人。 就像再看了胖子的采访以后,不禁感叹他会多么寂寞,毕竟他的思想真的,太跳脱常人了。 又有谁能够了解、相伴同行呢? 今天收获很多,可终究还太稚嫩,没办法平静消化,把自己搞得忧忧郁郁。 我终生向往成为内心强大的人。 #朱一龙. 陈明昊. 吕彦妮
- Get link
- X
- Other Apps

点进来时吓了一跳,惊呼了一声,刚好房门没关妈妈在外面也被我惊动了哈哈哈 他们的宗旨是 “阅读无处不在”,而我的感想是“许知远无处不在” ! 百度上的写的我很喜欢。 许知远承认:“这本来就是就是一个没有组织、松散的群体。我们都是不懂经营的人,读书这个很纯粹的事情遇到这么多的商业的现实的问题,我们个人的财力确实有点应对不了了。” 许知远是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......如果你厌烦了每天阅读报纸看到形势一片大好的陈词滥调,那么许知远毫无疑问是最有可能给你浇冷水的那个人。 真好。 第一次知道他应该是他的《那些忧伤的年轻人》。而后是课上老师提到项彪时提到的《十三邀》。再到这一个,看了简介以后深深深深受触动的单向空间,真的太好了。 有理想与实现理想中间的十万八千里路,真希望我也能走到头。 在路上也足够了。 前几天,爸妈有事在sm,对我来说是绝好的机会,能够呆在书局里。 结果,在popular里流连了一个小时,越发煎熬,我居然找不到一个落脚点。 我要开一家书店,在这个被 popular 垄断了中文图书市场的地方。 每一本书都是我到各地淘回来的。 唉。 还好最后在主要设计给儿童,充斥着童书的 reading corner 发现有 national geographic 的杂志, 而且是我喜欢的,关注原住民与野生动物的主题。 这份杂志真的,一如既往地令我钦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