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)


又是一篇南周惊艳到我的文章,并且,在漫长的阅读中,也延伸了很多思考,

我觉得它们很珍贵,必须要记录下来。


很早就知道三毛流浪记之外那个经典的“三毛”,但直到上了大学以后,

大概是上网课的第一个学期吧,就是,没有纸质书,依赖电子书、微信阅读、iPad的那段日子,

大概是那个时候开始看三毛的书。

妈妈以前就告诉过我,不要看三毛的书,因为当年的她是如此的热烈,最后竟然以自杀了结了生命,

让许多读者难以释怀。

我一直自认清醒,妈妈的这段话我没有忽视,但也没有当成警告,

反倒是更加激起了我想要去了解这一位传奇的女子的心。


一开始读便无法自拔。尤其她成长阶段中的心路历程都让人感到,很心疼。

我突然觉得,作为一个在她的时代已经过去、已经知道她的命运以后才开始进入她的文字的人,

是幸运的,也能够更加清醒。

我知道她的生命会嘎然而止,所以我不会成为被她的文字鼓舞、充满生活的勇气与热情以后被她的死讯击垮的读者。

并且,她在《雨季不再来》的前言便写道,这是她人生阶段中比较苦涩的文字。

她会越发耀眼,在往后的日子活得恣意,所以对那个时代跟着她的文字长大的读者来说,最初那个苦涩、煎熬的三毛是过去

式,跟着她的文字会迎向越来越明亮的世界。

而于我,已经知道她的命运的人而言,后知后觉地说,她最终的命运并非无迹可寻的。

《雨季不再来》里的三毛,其实就是她生命的伏笔。

一个人,曾经的心路历程是那么的,煎熬得旁人从文字的叙述中都会感到撕心裂肺,

无论往后的日子多么美满,那依然是无法弥补的,天性的缺陷。


文章中提到,

“我对她说,一定要降温、冷却,不要再继续演讲了。否则会像美国歌手列侬一样,

被爱死了他的观众杀死。”

列侬,也是一个,不知何时就如常识一般刻在记忆里但并不了解的标记。

于是我带着些许不安,在搜索引擎上打出了他的名字。

第二个链接便是维基百科的词条,“约翰·列侬之死”。

于是我第一次了解了这个许多人心中经典的存在。

至少在先锋书店,他绝对是被敬仰的人物。

而后,缓缓地看下来,我感到沉重、想要落泪。不知道为什么。


嗯,一腔的情绪都得以抒发出来了,好欣慰。


杀死三毛 | 封面人物 | 南方周末

Comments